在使用过程中,微生物肥料在提高土壤肥力、防治病害、提高土壤品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一些朋友报告说,这种效果是不稳定的。同一批次品种在不同作物、不同时期、不同用量下的效果差异较大。经过调查发现,在这类肥料的使用中存在许多误区,主要体现在观念和使用方法上。今天,我们将逐一纠正菌肥概念上的误区。
误区1:见效速度评价产品质量,认为见效快是很好的菌剂或菌肥
肥料的效果与微生物菌群的繁殖速度和数量密切相关,而微生物菌群的生长周期是与化肥和植物调节剂最大的区别。因此,微生物肥料的速效不如后两种。
效果慢并不意味着品种是无效的。能在短时间内显著改善作物生长的品种可能不是好品种,其中有一些添加了植物调节剂的品种。
误区2:类型混淆,不清楚使用的是菌剂还是菌肥
农业微生物菌剂是目标微生物(有益菌)经工业化生产繁殖后制成的活菌制剂;微生物菌肥包括复合微生物菌肥和生物有机肥,分别是指微生物在工业生产和增殖过程中产生的活菌产品和由营养物和主要动植物残余物(如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为来源并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物料复合而成的活菌制品。
菌剂和菌肥最大的区别在于产品中营养成分和有机物质的含量。在使用时,要结合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产品。
误区3:认为产品中菌种种类越多,菌种数量越多越好
不同菌株的生长习性会影响复合菌剂的使用效果。盲目复合极易引起菌种间拮抗,影响疗效。产品使用后只有活菌起作用,所以菌的衡量标准为“有效活菌数(CFU)”。有效活菌数量越多,效果越好。
此外,菌的纯度也很重要。当产品中霉菌杂菌的数量和比率超过标准时,也会影响应用。市面上少数不合格产品含有致病菌,既修复不了土壤,又能致病。
误解4:一个季节使用一次就可以,一次使用的效果可以持续多年
有些微生物菌株施用于土壤后会大量繁殖。当数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它们将成为优势菌群,但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导致有益菌死亡,从而影响有益菌在土壤微生物系统中的地位。为了继续保持其状态,在作物生长期间需要多次使用微生物肥料来补充有益菌。
误区5:不注意菌的种类,认为一种菌就能解决多种问题
少数使用者对症状菌缺乏认识。在购买产品时,他们只关注产品是否含有菌,而不关注菌的种类。使用症状菌后,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对于现阶段在农业部登记的微生物品种,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应结合需求、应变特性和应变功能选择有症状的产品。
推荐产品:瀚森奇愈记微生物菌剂,花生芝麻饼豆柏为载体复配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地衣芽孢杆菌...(点击下方产品了解更多~)